阶梯学术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468|回复: 0

结合现代科学数据分析阴阳五行

[复制链接]

2

主题

2

帖子

22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22
发表于 2024-8-28 17:04:20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  结合现代科学数据分析阴阳五行
前言
中华文明起源于天文理论。古人通过立杆测影与夜观天象,探寻天的运行规律,发现了“阴阳五行”。基于“天人合一”的理念推理,人体犹如一个小宇宙,果然发现了五行与五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。此外,以人的需求为准则,将万物细分为“四气五味”,这也是“阴阳五行”的范畴。接下来,笔者将结合现代科学知识,对“阴阳五行”进行分析,并通过实例进行定性定量说明。

一、天文上的阴阳五行
1.关于阴阳
古人白天立杆测影,从中提炼出哲学范畴的“阴阳”概念。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、互根互用、消长平衡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。
2.关于五行
古人夜观天象,总结出哲学意义上的“五行”。结合现代天文知识对此加以分析,会更加清晰明了。以行星距离为例,土星距离的两倍是天王星,三倍是海王星,从频谱角度来看,这是同一组波形的振动结果,可视作一个点。图1为尼古拉·特斯拉的引力模型。
通过“太岁头上动土”的运算,将土星移至五行的中心位置,那么从远到近的行星依次是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此为相生顺序,其对应颜色依次为青、红、黄、白、黑,代表着能量由弱到强的顺序。例如,点燃木头生火,火焰呈现的不同颜色,其温度高低排列顺序与此一致。如图2所示,五行的规律是具有科学性的,绝非随意总结。恰似量子力学中的“能级理论”,是分阶段、有层级的;结合提丢斯发现的规律,行星排列的距离也确实呈现出“阶”的特征,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。


二、人体的阴阳五行
太阳系的运行规律遵循五行,本质上是太阳能量作用的结果。人体作为一个能量体,是否也遵循五行规律呢?经过深入探索,人们惊喜地发现,人体五脏的颜色同样存在青、红、黄、白、黑的对应关系。太阳系行星颜色、火焰颜色以及人体五脏颜色之间存在着如此一致的对应关系,如果仅仅将其归结为巧合,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。“天人合一”是物理原理的“合一”,极大宇宙和极小粒子的原理一致。

三、药材里的阴阳五行
人会生病是由于阴阳五行的运行出现了问题。为了帮助人们治疗疾病,以人体为参考点,将万物划分为“四气五味”。“四气”即寒、热、温、凉四种药性,其中寒、凉属阴,热、温属阳;“五味”即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种不同的滋味,与五行相互对应。

四、定性定量的应用举例
例如,当您需要穿越大雪覆盖的山脉时,从阴阳五行的角度考虑,应当准备偏热性的食物,如生姜辣椒汤,而不是携带冰镇西瓜上山。反之,在炎热的夏季翻山越岭,就需要西瓜或者绿豆汤来消暑解渴,而不是一路上嚼着辣椒。这种对食物属性的判断,如辣椒属热、西瓜与绿豆属凉,就是定性分析。至于五行用药,比如身体出现热象,难道是任意的寒性药材都可以吗?显然不是。比如心经发热,应使用绿茶走心经,而不是石膏走胃经,这些都属于非常专业的知识范畴。其实,人生病的时候,很少是单纯的热证或者寒证,而是人体中寒湿和暑热的相互纠缠。我们应当在处于小病状态,就要留意饮食搭配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以及开展对应的锻炼活动,使得小病就治好,那哪来的大病呢?
在中医的药方典籍中,如《千金方》里的某泄肝汤,其中柴胡、芍药、大黄 12 克,黄芩 9 克。这些剂量仅仅是一个参考比例,在实际应用中,需要根据季节的春夏秋冬变化、患者的男女老幼差异、身材的高矮肥瘦不同,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状况等因素,进行适当的调整。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深入理解,才能精准把握。

五、结论
中医知识源自于天文观测的推理。虽然现代主流天文理论层面,采用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尚无法对阴阳五行做出完美解释,但我们不妨尝试运用尼古拉·特斯拉的引力模型进行探索,就可以解决困惑。科学理论需要不断进步,中医的理论阐释也需与时俱进,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去理解中医理论,学习中医知识。
我们何其幸运,无数前人的实践为我们留下了《千金方》、《本草纲目》、《药性赋》等宝贵财富,让我们能够信手拈来、加以运用。
总之,每一位中国人都应当具备阴阳五行的哲学思维,以帮助自己更健康,也要推动中医理论走向世界,为全球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阶梯学术网

GMT+8, 2025-7-17 09:46 , Processed in 0.105548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